違規備案企標躲監管 “非標”防水卷材還在作惡
“非標”產品,通俗講,即指不按相應法定標準生產的產品。杭州地鐵工程滲漏水引發公眾對于防水卷材標準的討論,不足為奇,因為“非標”防水卷材曾屢次充當了建筑滲漏水的“主角”。
2012年7月,浙江市民張先生花費上千元給房屋補漏,沒想到剛過3天又開始漏水,事后發現,補漏人員所用的是回收廉價柏油制成的防水卷材;2011年7~9月,北京地鐵10號線90%車站滲漏水,所用防水卷材遭到不少質疑;2009年12月,一批不達標的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流入高鐵武九線施工現場,后被及時發現。可見,從民用房屋到重點工程,“非標”防水產品無處不在。
據中國建筑防水協會信息部主任王旭介紹,防水卷材都有相應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,國家標準是企業生產相關產品所要達到的強制性最低標準,“但是在我們這個行業市場上,反而成為了一個最高標準。”
業界所謂“非標”一般特指“非國標”,即低于國家標準生產。王旭表示,“非標”生產主要包括無標生產和低標生產兩大類情況。比如,無證企業生產無標產品,有證企業生產低標產品,或者企業違規備案企業標準規避監管。其中,尤以有證企業生產低標產品危害為甚。一些有證企業擁有能夠生產國標產品的設備、技術和資質,但出于利益需求,違法生產低標產品冒充國標產品混進工地。“國標是一個基準線,低于國標的就是偽劣產品。”
中國建筑防水協會行業部主任尚華勝告訴記者,生產許可證實施細則對于新建或既有的防水生產線,都有具體門檻要求,對生產線所生產的防水卷材的斷裂拉伸強度、延伸率、高低溫性能等指標,也有強制性要求,這些指標是衡量防水卷材性能的重要依據。
根據國家質檢總局2012年全國建筑防水卷材產品質量“三查”(產品質量聯動抽查、企業生產條件檢查和無證生產清查)結果來看,一些關鍵性、安全性指標仍存在較大隱患。
談到“非標”防水卷材,尚華勝與王旭觀點類似,認為有3種情況:一是無法無天,視國標、行標如無物,往往是生產商和銷售商簽一個協議,按協議要求生產,暗中私下交易;二是沐猴而冠,有些企業通過變更標準名稱等方式違規備案企標,備案標準中的防水指標低于國標或行標,使生產非標產品“合法化”;三是偷梁換柱,產商對客戶宣稱是國標產品,但實際供應過程中,打通各個環節,最終向客戶提供的卻是非標產品。
某防水公司總經理曾公開表示,“來廠里訂防水材料的單位,都只買極少一部分,說是‘隨后再訂’,然后再也沒了蹤影。”原來,來買“國標”防水材料的施工企業,都是為了送檢“過關”而買,真正用在建筑上的防水材料,根本沒有達到國家標準。她說的情況就是典型的“偷梁換柱”行為。
現實生活中,“非標”防水卷材造成的建筑質量問題層出不窮。那么“非標”防水卷材是如何流入建筑工地的?
一般而言,工廠有出廠檢測,對每一批次的材料,按照標準進行實驗室檢測,這是第1道把關;第2道把關就是現場抽樣見證檢驗,防水材料送到工地后,使用前必須由監理抽檢,送到當地質量檢測部門,出具合格證書后,才能用到工地上去。工地抽檢屬于抽樣檢查,比如1000m2只抽1m2進行檢測,而這1m2卷材的文章可就大了去了。有的廠商送檢的是合格的國標樣品,供應的卻是非標產品;有的廠商甚至連合格樣品也拿不出來,直接向一些不法檢測機構“買”一張合格證了事。由于不法廠商事先“打通”了監管環節,這些監管人員對上述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,于是大量的“非標”產品就這么堂而皇之地流入建設工程中。
據中國建筑防水協會統計,目前我國建筑防水生產企業數量大約在3000家,行業前50名規模以上企業的產量僅占總產量的20%,行業集中度很低,產業發展也尚處于“低價競爭”的低水平階段,不少企業以犧牲或降低產品質量為代價進行競爭。“非標”防水卷材和國標產品,成本相差很遠。以3mm厚的改性瀝青防水卷材為例,滿足國標的產品價格都在每平方米三四十元以上,而市場上最便宜的僅4元/m2。
王旭透露,新修訂的建筑防水卷材生產許可證細則即將出臺,其明顯提高了生產許可條件。生產許可證管理部門將嚴把許可審查關,對不符合條件的企業,堅決不予許可;對生產許可期滿不再符合新頒條件的,堅決不予換發證書。這將對清理與杜絕“非標”防水卷材產生重要影響。
- 上一篇:建筑防水行業頻曝亂象 行業失準政策待發力 2012/5/21
- 下一篇:新建小區須配建雨水調蓄設施 2012/5/21